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安排了两场大会发言,共有24名委员作了大会发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分别到会听取了委员发言。
委员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赋予的“四新”使命要求,牢牢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聚焦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意见和建议。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野生和原生中药材资源,种类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资金支持、品种选择、技术服务、主体引培、利益联结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贵州中药材产业迈上新台阶。”潘玉凤委员代表黔东南州政协作大会发言时说。
潘玉凤指出,通过调研发现,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中药材供给能力结构性失衡,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中医药工业企业发展遇到一定瓶颈。
为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把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潘玉凤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补齐结构性供应短板。聚焦市场需求大、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的道地品种,推行“多县一带”产业布局,推动“黔药”优势品种连片发展。关注制药企业需求,通过政府接洽、行业协会对接等方式,开展 “订单式”中药材供应。结合部分制药企业特殊需求(如野生药材),有计划开展部分珍贵药材的生态化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有效补足中药材种植的结构性短板。
二是以药材质量为核心,加强标准化种植管理。深入开展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通过补贴、赊购等方式,加大优良品种、优质种子(苗)推广力度。严格按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要求,健全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动中药材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冬日,岑巩县客楼镇太子参种植基地,村民抓住有利天气,忙着平整土地、采挖药种、播种、施肥,山间地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吴国明 黄燕 摄
三是以培育全国龙头企业为目标,做大做强民族制药工业。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强、市场渠道广的产销一体化中药材龙头企业。加快组建大型中药材贸易集散地,借鉴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先进经验,利用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打造“平台+实体”的中药材产品市场,积极争取中药材定价权。加大对省内制约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协助企业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增加企业发展机会。鼓励和引导大中型制药企业,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高规格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
四是以抢占市场为抓手,走好品牌化发展之路。聚焦“道地”“药食同源”等优势单品,加大对名优品牌、知名商标、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的培育和保护力度。从产业链升级、“黔药”品牌打造、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扩大“定制药园”规模等方面着力,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市场占有率高的区域公共品牌。深化产学研合作、致力引智育才、加大金融支持创新、推动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曦 李海钦
图/张凯
编辑 刘娟 杨韬
编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