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大家都很熟悉,大家看看上图,绝不觉得似曾相识?和山药豆是不是类似?其实它并不是山药,而是另一种植物——黄独,黄独的外形似山药,特别是它的果实酷似山药豆。从薯蓣科简单的层面去了解黄独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黄独的果实是一种如山药豆一样的食材。可实际却非如此,黄独的果实不但不能吃,而且还有一定的药性和毒性。误食黄独果实之后会出现腹泻的中毒现象。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地下块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功用有八个字的说明:“凉血降火,消瘿解毒”,颇为扼要。朱老指出:解毒,是指黄药子“主诸恶肿疮瘘:一喉痹、蛇犬咬毒”(《开宝本草》)的作用;消瘿,是指其对甲状腺肿瘤有消散之功;降火,是指其可用于“心肺热疾”(《大明本草》);凉血则指其清热止血的功效。下面就和药店慧享一起来学习中药材黄药子吧!
[黄药子的功效]
中药名
黄药子 huangyaozi
别名
黄独、黄金山药、黄药根。
药用部位
薯蓣科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根茎。
产地分布
生于河谷旁、山谷阴湿地、杂木林边缘或村边林荫下。分布于河南、陕西及我国华东、中南、华南和西南地区。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块茎,除去茎叶,洗净,横切成厚1~1.5厘米的片,晒干。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归肝经、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消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化学成分
含少量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以及黄药子萜A、黄药子萜B、黄药子萜C等呋喃去甲基二萜类化合物。
药材性状
圆形或类圆形切片,横径2.5~6厘米,长径4~7厘米,厚1~1.5厘米。表面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支根及黄白色圆形微突起支根痕。有的栓皮脱落而露出淡黄色。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显颗粒状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或呈颗粒状。气微,味苦。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块茎卵圆形至近圆形,表面密生多数细长的根。茎圆柱形,无毛。叶片阔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紫褐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表面有斑点。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延长排成圆锥状;雄花早生,密集;苞片2,卵形;花被片6,披针形,紫色;雄蕊6枚,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个至数个丛生于叶腋,花被片6,退化雄蕊6枚,子房3室,柱头3裂,各再2裂。蒴果三棱状长圆形,反折下垂,两端圆,淡黄色。种子扁卵形,深褐色,通常两两生于中轴的顶端,种翅向种子上方延长呈长圆形,栗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1月。
[黄药子的作用]
主治
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主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嗽
现代应用
1、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肿
2、梅毒溃烂。
3、睾丸炎。
4、腹泻
5、百日咳。
6、硬皮病。
药理作用
1、解毒消肿
2、凉血止血
3、化痰散结
4、消炎杀菌
相关配伍
1、治扭伤:黄药子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烤外敷。(《江西草药》)
2、治咯血:黄药子、汉防己各30克。为末,每服3克,水一盏,小麦二十粒,同煎,食前温服。(《经验方》)
3、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为末、每服6克,煎阿胶汤下。良久以新水调面一匙头服之。(《简要济众方》)
4、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3克,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5、治咳嗽气喘:黄药子块茎、胡颓子叶各9克,甘蔗节2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服用禁忌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