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羚羊角

       日期:2022-06-24     浏览:1669    评论:0    
    核心提示:药材名称:羚羊角别名:高鼻羚羊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削成薄片,或磨成粉末备用。药用部位:角产地: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科:牛科原植物:赛加羚羊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长1-1.4m,体重雄
     药材名称:羚羊角
    别名:高鼻羚羊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削成薄片,或磨成粉末备用。
    药用部位:角
    产地: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
    科:牛科
    原植物:赛加羚羊
    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长1-1.4m,体重雄兽为37-60kg,雌兽约29-37kg。
    图片
     

    头型较特别,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孔呈明显的筒状,整个鼻子呈肿胀鼓起,故谓高鼻羚羊。雄羊具角1对,不分叉,角自基部长出后几乎竖直向上,至生长到整个角的1/3高度时,二角略向外斜,接着又往上,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向外,最后二角相向略往内弯。

    图片
     
    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环棱。角呈半透明状,内蜡色。整个体色呈灰黄色,但体侧较灰白。冬季时毛色显得更淡。
    图片
     
    图片
     
    羚羊角药材性状: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技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滑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1-16个隆起环脊,中部以下多呈半环,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用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优等品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裂纹者为佳。
    羚羊角药性:
    【本经中品 羚羊角 味咸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
    味苦、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明目,泄湿舒筋。
    羚羊角清散肝火,治心神惊悸,筋脉挛缩,去翳明目,破瘀行血,消瘰疬毒肿,解山川瘴疠,平胸肋胀满,除腹胁疼痛。
    【本经原文】味咸,寒,无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外服强筋骨,轻身。生川谷。
    【产地】产非洲,我国蒙古等地。
    【性味】味咸,性寒。
    【主治】羚羊角为清热,明目,强筋骨,起阴气药,治伤寒,热病寒热,中风附骨痛,产后恶血动心,食噎及惊痫,能抑低血压,防止脑溢血。
    【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湿风注毒伏在骨间,食噎不通,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
    【孟铣】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作末蜜服治卒热闷,及热毒,利血,疝气,磨水涂肿毒。
    【藏器】治惊悸烦闷,心胸恶气,瘰疬恶疮,溪毒。
    【容川】羚羊挂树干而眠,身悬而能眠,因其筋最直,故能治筋缩抽扯之症,角尤精气之所在,故性微寒,功专舒筋,本天水之阴,以清热也。
    【用量】一般一钱至三钱。
    【禁忌】有寒利者禁忌。
    【炮制】 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羚羊角粉 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性味】 咸,寒。
    【归经】 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各家论述】
    1.《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2.《本经逢原》:诸角留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3.《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4.《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5.《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6. 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7.《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
    8.《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9.《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10.《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