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山区26县是重点、难点、关键点。我市的武义与磐安县位列其中。
一年多来,两县在共同富裕征程中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如何竞速,出现了哪些创新举措、鲜活案例、硬核成果,当下发展又面临怎样的难题、短板?
《金华晚报》策划推出《奔跑吧 山区县》大型新闻采访活动,从今天起,晚报记者将从民生视角发现和见证“共同富裕”在武义和磐安的生动实践。
金华新闻客户端7月4日消息 记者 胡哲南 文/摄
中药材基地内,“高空慧眼”实时捕捉着植物的生长信息,传入云端;共享车间可供药企按需预约使用,清洗、切片、烘干等环节全部由机器完成;中医药产业监管服务端的数字化变革如火如荼,再造道地药材的全域全流程质量追溯……
今年以来,作为浙产道地药材主产区和最重要的集散地,磐安抢抓机遇,以“数字赋能,数字改革”推进中药产业振兴发展,开发建设“浙中药”监管服务应用,上线浙江省“中药产业大脑”,实现了对中药材产业全链条精准服务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保障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口头”的放心好药。
新渥街道山干村是磐安一个小山村,99%的村民世代都是以药为生,中药是该村的经济支柱。去年以来,因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嫁接”上5G信息化技术,连上了“浙中药”监管服务应用,使得村民的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种药靠经验,如今可全靠高科技了,数字化正为中药材种植更精准地‘赋能’。”今年51岁的药农郑文梁,是个中药材种植的“好手”。他承包经营300多亩中药材基地,是该县重点培育扶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成为“浙中药”首批重点服务对象。
不远处,山脚下的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内一片繁忙,多个村民穿梭在长势良好的中药材间清除杂草。“目前我们基地示范规模已发展到200亩,眼下看到的这10亩林地,树上种了铁皮石斛,树下套种了林下铁皮石斛和黄精,不仅多了一份经济收入,还能充分利用资源。” 磐安县方正珍稀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方正说。
原来,该种植基地是磐安县铁皮石斛林下仿野生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内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从产地环境、种苗选择、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产品销售、质量溯源等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今年70岁的陈汝山农闲时在该种植基地打工,一年能增收3万多元。
今年3月,“中药产业大脑”在磐安落地。其中,“浙中药”板块通过数据分析,可为基地提供农事信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精准服务,改变了中药材种植“靠天吃饭、凭经验种植”的传统粗放模式,让中药材“高质量生产”成为现实。郑文梁说:“有了这套技术的加持,我多了一个中药材种植的‘好帮手’,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升,销售价格也上去了,去年我的基地收入比上年提高三成以上。”
“因为我们种植的药材品质优良,不少客户自己找上门来。”药农陈水生说,如今,他们家的日子越来越“滋润”。在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自己的中药材也越种越好。目前,磐安县有7.26万亩中药材种植地块、中药材种植户已达4.8万余户,从业人员超6.5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部分乡镇街道,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七成以上。
自动过筛、自动清洗、自动切片、自动烘干……位于磐安县新渥街道的国内首个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一体化加工试点——浙江磐康药业有限公司的“共享车间”里,电脑操控、全程半自动化的流水线,不仅效率是以往人工处理的近百倍,而且精准的温度控制,使得中药材的加工质量更有保障。
如今,数字化共享车间每天可加工鲜贝母(片)25吨,年加工5000吨,通过GMP(适用于制药行业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统一加工,既充分利用企业闲置产能提高效益,又从根本上解决浙贝母用硫磺熏蒸的问题,使得磐安道地药材品质更有保障。为方便当地药企、药商和药农来“共享车间”加工产品,磐康公司还将12000平方米的仓库、6500立方米的冷库都化作“共享仓库”,进一步共享给药企、药商和药农使用。
磐安是如何解决药农、药商、药企的浙贝母加工难、规范难等问题?原来,磐安按“企业建设、政府补助”模式,建成中药材“共享无硫加工点”,为当地和台州仙居、丽水缙云,及金华东阳、永康等周边县市提供规范化中药材代加工。同时,磐安县还建立了国内首个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一体化加工“共享车间”和面积2万平方米的“共享仓库”标准化仓库和1200平方米的中药材检测中心,为药农、药商、药企提供“共享加工、共享仓储、共享检测”一条龙服务,实现年加工中药材鲜品1万吨、检测中药产品3000余批次。
“农户只管跟着干就有钱赚,技术、加工、销售都不用愁。”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厉金荣说,截至目前,磐安已建成17个“共享车间”,提供线上预约、阳光车间、浙贝母55℃规范加工等服务,破解“来源千家万户、品质千差万别”的品控难题,服务磐安及周边的从业主体。
连日来,浙八味药材城人潮涌动,一辆辆满载着贝母、元胡等中药材的货车进进出出,药商们的询价问价声不绝于耳,药农们挥汗如雨、喜笑颜开……
如今,“到磐安买道地中药材”已成为共识。“如今我们特别关注中药材重金属农残是否超标,现在只要扫一扫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我们买得很放心。”正在浙八味药材城挑选铁皮石斛的药商胡朝旭说。
浙江济佰川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灵芝孢子粉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蒋伟丽向记者推介起灵芝孢子粉。然而,奇怪的是,她推介的重点却不是孢子粉的疗效。只见她拿起手机逐个扫孢子粉的外包装盒上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每一盒孢子粉的“前世今生”就一目了然。原来,在蒋伟丽的手机上,孢子粉的种源、种植基地,所种的山头今年降雨量、气温,种植、采收、加工具体时间等各种信息都一目了然。
更神的是,种的这批药材的农户,加工药材的药师也都能够追溯到人,并配有现场照片。“通过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让农户能实现好药材卖好价。”蒋伟丽说。
蒋伟丽这话说得有底气,这底气来自一款名为“浙中药”监管服务应用的数字化改革成果。
原来,去年以来,磐安以“生产好药、卖出好价”为切口,梳理出中医药行业多项痛点和难点并通过数字化改革逐一击破。当地探索打造“浙中药”服务监管多跨场景应用,先后推出“浙中药·种植通”“浙中药·加工通”“浙中药·市场通” “浙中药·金融通”“浙中药·科技通”“浙中药·办事一网通”等子场景,推动中药材生产全流程再造,实现机制重塑。目前,“浙中药”监管服务应用已覆盖全县90%以上的中药材相关企业。
截至目前,磐安已累计完成7765吨的中药材溯源。有了数字保驾护航的磐安中药材,批次抽检合格率高达100%,药材品质提升15.6%。以浙贝母为例,磐安一年的种植面积达20500亩。
磐安县共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磐安依托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打造“药乡+药市+药镇+药园”“四位一体”的磐安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拉长中药材产业链,开发黄精、灵芝等深加工产品47个,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引领绿色经济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浙八味”市场入驻中药经营户574家,交易额超30亿元,全县农民近三分之一收入来自中药材,4.8万户药农通过种植中药材户均增收6000元,走出了一条以中药材产业为重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中国药材之乡磐安依托资源禀赋,以“江南药镇”特色小镇为平台,以“中药产业大脑”为引领,走数字赋能、质量兴药之路,推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