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洪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益气活血、升阳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等功效,是我国价值较高的中药材之一。国内中药材市场对黄芪需求量较大,大都加工成黄芪饮片、中成药及其提取物制剂、制品。 黄芪有效化学成分含量较多,栽培环境条件不同会导致黄芪有效成分含量有差异,因而实行规范化种植是保证黄芪高品质的基础条件。 目前,农民大多还是凭经验种植黄芪,导致黄芪产品产量不高、品质不稳定,病虫害频发。 因此,黄芪规模化、规范化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对我国黄芪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种子采集
在植株生长周期 2 年以上的种植地内,挑选一株有明显特征、高矮中等、无病虫的健壮植株为种株。 根据所选种子的成熟度,当果荚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种子逐渐变为浅褐色时,分几批以人工挑选的方式完成种子采集,挑选成熟度好、籽粒饱满、没有褐变与虫蛀的荚果,采收后悬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脱粒,将残渣清理干净,置于布袋内放在干燥通风处晾干后保存。
2 育苗
2.1 育苗田选择与整理
黄芪育苗田应选靠近水源、土壤耕层深厚、疏松度好、排水好的砂壤土,勿选择黏土或沙化土壤。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育苗,应在秋季深耕,以确保来年墒情;次年春季再次耕翻,并耙耱平整,以蓄水保墒。
2.2 播种与施肥
结合春季深耕,深施优质有机肥与复合肥。 黄芪种子角质层较厚,吸水能力较差,发芽率偏低,播种前须对种子进行处理。 将干种子与适量干细沙(沙粒直径不宜超过种子)混合,用重物或磙子均匀碾压,待种皮变色且有明显的划痕后, 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使其吸水膨胀。黄芪春、秋 2 季都能播种,大同周边地区主要在春季播种,播期通常在 5—6 月,播前整地做畦,畦长2~3 m、宽 1 m。 将种子晾晒到半干状态,拌入适量细沙均匀地撒于畦面, 覆土 0.5~0.8 cm; 或在畦上挖沟播种,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用土或细沙覆盖,播种行距15~20 cm,播种量 80~160 kg/hm2。 播后对覆土层进行轻压,若墒情不好应适量浇水,勿形成积水;黄芪种子粒小,刚长出的幼苗较弱,苗期尽量少浇水,且播种后需在畦面覆盖黍子或玉米秆等, 以防止强光灼伤幼苗。 此外,也可通过间、套、带等方式实现互相遮阴。
2.3 锄草与追肥
苗期应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前期尽量不用除草工具,以防伤及幼根。 幼苗长至 20 d 以上时,应及时中耕、锄草,定苗时行距 15~20 cm、株距 5~6 cm,视幼苗生长情况,干旱严重应适时浇水,同时追施氮肥。
3 大田移栽
3.1 土地整理
春季移栽在 4—5 月, 秋季移栽一般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山区旱地需选耕作层土壤深厚、富含有机质、排水便利、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砂壤土和背风向阳地势,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耙礳均匀,镇压,提墒保墒, 为黄芪根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翌年春季,采取浅耕方式,以防墒情太干。 水地则须挑选地势较高、排水便利、肥沃且透气性好的砂壤土。
3.2 起苗
一般春季育苗,当年秋季末期进行采挖,同时完成定植,效果好于第 2 年春季定植;夏季育苗应于第送至定植地块。

3.3 选苗
黄芪定植时应根据土壤墒情选苗。 若底墒不足,应首先选大苗;若底墒较好,应挑选小苗。 总之,选择整株健壮、完整的单株,剔除有病斑、机械损伤以及分杈较多的幼苗。
3.4 合理密植
合理的密度对于整体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移栽前用犁开沟,将幼苗按照株距 15 cm 摆放在沟边,轻犁垄上土进行覆盖; 保证种苗根部覆土 2~3 cm,行距保持 40~50 cm,保苗数 12 万株/hm2 。
3.5 科学施肥
肥料应适时早施,基肥要深施且足量,合理追肥。通常情况下, 优质腐熟有机肥施用量 60~75 t/hm2,施加纯 N、P2O5、K2O 总量一般为 600 kg/hm2, 比例为 1∶0.5∶0.6。 磷钾肥可于幼苗移栽前一次性施入,氮肥总量的 2/3 作基肥、1/3 用于苗期追施, 待移栽后幼苗开花期与结荚期分别进行追施。

3.6 田间管理
黄芪幼苗期,保持田间干净,勤锄草、勤松土,二者同步进行。 6—7 月若旱地发现幼苗营养不良,应在下雨前追施尿素,总量不超过 100 kg/hm2。 水地在 7 月中下旬,结合灌水追施尿素或易溶氮肥,一个生长季一般追肥 2~3 次,每隔 10~15 d 施 1 次。
4 病虫害防治
4.1 白粉病
白粉病是豆科植物黄芪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 发病早期,叶片两面和受害荚果均匀分布一层白色绒状霉斑,严重时绒状霉斑布满叶片和受害荚果。 后来病斑逐渐变为黑点,甚至造成受害叶片脱落,发病重时受害叶片和荚果变为深褐色或逐渐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杂物,集中烧毁;忌连作,实行 3~5 年轮作倒茬,前茬作物最好选择禾本科植物,尽量不选豆类和收获根茎类的植物;应注意合理密植,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田间切勿积水;可用 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 1 000~1 500 倍液灌根或喷洒提前预防。
4.2 根腐病
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潮湿环境下,茎基部长出粉霉, 发病初期根部表面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步向周围扩散。地上植株主茎和叶片逐渐变黄枯萎,茎基到主根均逐渐干腐。 该病在黏性土壤和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一般 5 月初开始发病,7—8 月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种植地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便利的地块,避免地面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实行轮作、垄上播;发病期可用杀菌剂防治,如 50%托布津、50%多菌灵 800~1 000 倍液灌根,或在发病植株根部施 1%硫酸亚铁对土壤消毒,可有效缓解病害。
4.3 蚜虫
蚜虫是黄芪生长后期的主要虫害,主要为害嫩枝叶,使植株幼叶卷曲、变形,甚至枯萎死亡,严重时还会影响植株茎叶的正常生长。
防治措施:应尽量少用化学杀虫剂,可利用蚜虫喜欢的气味,采用草木灰水喷杀;或利用蚜虫的趋光性诱杀;或使用刺激性的花椒水、辣椒水等喷杀。
草木灰水的配制,即将草木灰(用干草烧制,燃尽后剩下的灰)、水按 1∶5 的比例炮制,喷洒受害植物有蚜虫处,在防虫的同时还可以补充钾肥。 花椒水、辣椒水的配制,即取适量干辣椒或花椒,用温水浸泡 6~8 h后, 在沸水中煮 2~3 h 至水变色, 将水放凉后过滤杂质,用喷雾器喷洒发生虫害的植株,效果明显。

5 采收与晾晒
5.1 采收
如果用种子繁殖小苗,第 2 年春季定植,通常定植第 3 年霜降之后地上部分出现枯萎时,即可对根部进行采挖。 此时根系质量好,药用成分含量较高,主根相对较长。 采收过程应尽可能深挖、缓挖,以保证根部完整,避免出现伤皮断根的现象。

5.2 晾晒
将收获的根按标准整理成不同级别,置于通风处晾晒。 待根柔软且不易折断时,用手捋顺,按收购要求整理形成优质半成品,储藏或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