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产业 富民花开

       日期:2021-08-06     浏览:257    评论:0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韩县银宕昌,曾因深度贫困而远近闻名,又因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千年相伴苦与贫,一朝脱贫光景新。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接续乡村振兴,实现持续发展?宕昌县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
     本报记者 韩县银

    宕昌,曾因深度贫困而远近闻名,又因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千年相伴苦与贫,一朝脱贫光景新。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接续乡村振兴,实现持续发展?宕昌县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0万亩中药材提质增效,800多座食用菌大棚忙生产,精心酿造的“宕昌百花蜜”让7900多户贫困户鼓起了“钱袋子”,德青源金鸡扶贫项目直接带动1万多名贫困群众参与分红……

    行进古羌大地,田畴沃野生机勃勃,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一派欣欣向荣。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宕昌县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拉开架势构建起“四大”“五小”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提质扶壮,13.4万名贫困群众依托各类特色富民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

    “富民产业越来越多,增收渠道越来越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群众纷纷赞道。

    深耕主导产业,中药材提质增效

    “我们的中药材,现在是组织化生产、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多元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站在拉路梁上,望着四周成片苍翠欲滴的各色中药材,庞家乡拉路村村支书冉金平笑容满面。

    拉路梁是宕昌县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核心种植区域,冉金平所在的拉路村就在核心种植区域内。

    近年来,宕昌县依托县内独特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日趋成熟的产业体系,以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为统领,狠抓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包括拉路村在内,全县中药材基地规模日益壮大、绿色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竞争力日益增强。

    “相比较以前,现在生产效率更高了,中药材品质更好了,价格也提上去了,综合效益在不断增长!”冉金平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拉路村(中药材)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改进传统产业种植技术,走绿色标准化种植之路,宕昌狠下功夫——

    规范技术标准,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合作社和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严格落实土地深松整理、土壤消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绿色种植标准。

    以拉路梁和木耳梁为主的核心种植区域,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万亩,辐射带动8个乡镇的95个村办合作社,指导农户标准种植12.23万亩。

    积极推行机械化作业,创办农机服务合作社14个,机耕地、机覆膜、机移栽、机喷施、机采挖等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提高。

    实行精细管理,探索总结出“成本核定、管理外包、任务量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积极构建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不断加强源头监测和动态监管……

    “通过基地建设,全面实行统一规划、科学栽培、机械耕作、标准管理,彻底解决了传统中药材‘散小弱’、质量标准不统一、效益产出比不稳定等问题。”宕昌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道。

    2020年,全县中药材产量达8.2万吨,产值达到6.8亿元,药农人均药材收入达到3440元,中药材产业在宕昌高质量脱贫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创新发展路径,合作社盘活资源

    覆膜、播种、除草、追肥、打药……守着从村合作社承包过来的30亩药材地,杨平忠每天忙碌而充实。“我主要负责田间管理,管理周期是每年的2月至9月,按照每亩900元的管理费用,一年下来能收入2.7万元。”

    杨平忠是阿坞镇麻界村村民。今年以来,麻界村田野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脱贫户土地150亩,发展黄芪示范点集中连片种植251亩。杨平忠承包了30亩黄芪的田间管理任务。

    “我自己的土地也流转给了合作社。”杨平忠说,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既有土地流转收益,又有合作社盈利分红,还能全心全意务工,一举多得。

    在宕昌,杨平忠不是个例,麻界村田野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是个例。

    (下转第二版)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