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中药材种植成为产业兴旺新支柱
8 月 1 日,在榆中县马坡乡分水岭西侧,数百数当归、黄芪、党参在艳阳下长势喜人。" 这几年在中药材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一直种植当归,亩收入达 6000 多元,今年我又承包了亲戚的闲散地,扩大了种植规模。看着现在当归的长势不错,但愿今年能有个好价钱!" 在承包地里锄草的看牛荣福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基本不种粮食,不是种菜就是种药,收入比一般农作物收入高 5 至 6 倍。

" 目前榆中县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贡井、中连川、上花岔、哈岘、园子岔、韦营、马坡、银山、新营、甘草店、小康营等乡镇,主要种植甘草、黄芪、黄芩、当归、柴胡、板蓝根等。" 榆中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 年,榆中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11.5 万亩,总产量达 2 万吨,一产实现产值 2 亿元,全产业链产值 7.5 亿元。
多方参与,产业化经营格局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式
榆中县按照政策引导、农户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了 " 农户 + 合作社 + 企业集团 + 市场 " 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建立了 " 公司建基地、合作社连农户、乡镇抓面积、农技部门抓技术、政府主导抓落实 " 的产业推广模式。全县现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30 家,种植大户 62 家,培育了华源、正源、百草等 3 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在北山地区建成中药材储藏基地 3 个,库容总量达到 2 万吨。甘草饮片、艾草等产品远销台湾、韩国及日本等地。

据悉,榆中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流转。引进华源、正源、百草、润康等 4 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建成中药材储藏基地 3 个,库容总量 2 万吨,饮片加工基地 3 处,年产饮片 1200 余吨。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以订单农业扶持形式,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拉运苗木,降低运输成本,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有效加快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技术支撑,科学化种植不断厚植产业发展后劲
乡村振兴,人才再多也不嫌多,关键是如何把人才的心留在乡村。多年来,榆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年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320 人次。聚焦现代农业订单化种植、专供化销售、标准化生产对高素质职业农民的现实要求,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科技队伍。专门组建的中药材等重点产业专家技术指导团队,赴乡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 " 包点、包技术、包效益 " 技术服务,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与推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保障农户稳定增收。

集中优势,产业化联盟优化资源配置
自 2018 年成立榆中县中药材产业化联盟以来,该县各合作社分散的优势得以集中、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信息传播更为通畅。更重要的是,全县中药材合作社以联合的形式来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满足市场需求,捕捉市场机遇,达到共赢。在此基础上,榆中县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将中药材科技研发、工厂化生产、网络销售、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产业有机结合,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在北山地区分别引进投资 6500 万元的甘肃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 5500 万元的甘肃正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投资 3000 万元的甘肃百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全县直接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人数达到 3000 人以上,实现人均年务工收入 1 万元以上。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中,榆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将发挥出独特的优势,焕发更多的活力,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