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种植技术花生用药的3个关键点

       日期:2021-08-21     浏览:196    评论:0    
    核心提示:花生用药的三个关键点:初花前,盛花后三天,收获前二十天。  第一遍药:  花生前期用(根据各地时间控制,时间点因地制宜)药。主要是养根促根多生侧枝,病害主要是茎基腐。  主要用药:恶霉灵、噻呋酰胺加芸
     花生用药的三个关键点:初花前,盛花后三天,收获前二十天。

      第一遍药:

      花生前期用(根据各地时间控制,时间点因地制宜)药。主要是养根促根多生侧枝,病害主要是茎基腐。

      主要用药:恶霉灵、噻呋酰胺加芸苔素(6毫升/亩)加磷酸二氢钾50克加钼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多种微量元素产品,如农极客微多好)。

      其中,第一遍药的时候加钼是为了促进花生根瘤菌的生长发育。

      

      第二遍药:

      用药时间盛花后三天(根据各地时间控制,时间点因地制宜)。主要预防叶斑、白绢。促进控旺扎针。

      主要用药:吡唑加磷酸二氢钾50克,加硼(每亩地20-30毫升150流体硼)芸苔素(6毫升/亩)(第二遍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芸苔素换成鱼蛋白,或者比较好一点的氨基酸类叶面肥产品,效果更好)加控旺产品。

      其中,加硼是为了促进花生的生殖生育;用控旺产品控制花生徒长,扎针多,扎针好。

      白绢病因为用药部分复杂,所以如果发病了,还需要单独对根喷雾。三遍药主要是针对叶片的,所以对这个的预防不太理想。

      第三遍药:

      收获前二十天(根据各地时间控制,时间点因地制宜)。主要预防叶斑、白绢;防治花生早衰。

      主要用药:丙环唑,吡唑加磷酸二氢钾100克,芸苔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鱼蛋白,籽粒饱满,重量大),加中量元素钙。

      其中,加钙的目的是壳硬,花生比重大,发育好。磷酸二氢钾最后一遍加到一百克,效果最显著。曾经做过200克每亩的试验,可以延缓花生生长周期(这个建议根据当地气候和温度做试验)。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不做实际生产指导,具体情况根据当地的试验确定,尤其是用药量,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所以没有办法给出来具体的用药量。关于花生的害虫防治,根据发虫情况用药。一般地下害虫用辛硫磷和毒死蜱颗粒剂或者用吡虫啉、毒死蜱种衣剂。

      知识小技巧:

      有人用芸苔素拌种花生做试验,0.0075含量的6毫升拌种20--30斤种可以促进花生发芽早,出苗齐。这个,仅供大家参考,要自己做试验探索。

      了解花生用药,主要是掌握花生的生长周期,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下花生的生长周期,一起来了解下吧。

      

      根据生长特性,花生可以分五个生长周期:

      1、发芽出苗期

      2、幼苗期

      3、开花期

      4、结荚期

      5、饱果成熟期

      (1)发芽出苗期

      发芽出苗期一般为从花生种下到出苗一般。具体时间和气候温度等有关。

      这一时期的生长特点主要是生根、分枝、长叶等作物生长发育为主。

      这个时期一般不会打药,需要注意虫害。

      (2)幼苗期

      幼苗期是从出苗一半到始花期。

      这一时期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为主,花芽开始分化,开始形成根瘤。

      这一时期的管理特点是促进根瘤形成和花芽分化。预防烂根和茎基腐病害。

      (3)开花期

      自50%植株开花到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为开花下针期,简称花针期。

      这一时期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根瘤大量形成,固氮能力增强。

      下针期管理特点保证花生光照和肥水充足,以保证果针入土。期间注意防治烂苗和死苗,以及防止害虫。

      (4)结荚期

      从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到50%植株出现饱果为结荚期。

      这一时期生长特点是大批果针入土形成幼果或秕果,营养生长达到最盛期,水肥消耗量耗水量达到最盛。

      这个时期,花生营养生长达到顶峰,气温高光照足,要保证水分充足。注意防治死苗和害虫。根外施肥防止早衰,促进荚果发育。

      

      (5)饱果成熟期

      从50%植株出现饱果到大多数荚果饱满成熟为饱果成熟期,简称饱果期。

      这一时期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日渐衰退,以生殖生长为主,根瘤停止固氮。

      这一时期管理特点主要是预防衰老。

      文章来源:每天农资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