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药材采收季的来临,湾潭镇龙桥村的张祥裕又开始忙碌起来。
在他新投产的加工厂房中,一根根牛膝被清理切片,药香弥漫。“根据全国主产区的产量和销售判断,今年牛膝行情不太好,要迅速加工销售。”跟中药材打了18年交道,张祥裕相信自己的判断。
2003年,张祥裕辞职回乡,当起了贩销药材的小商贩。他印制广告,走亲访友,钻天拱地找门路、拓市场,第一年,初战告捷,销售药材40多吨,收入十多万元。接下来的几年,张祥裕每年销售药材50万元以上,十多年共销售中药材近1000万元。2015年,他成立五峰裕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农户、联基地,用多种形式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
在合作社带动下,湾潭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达到2300多亩,但在销售上卖的是原料药材,价格低廉,利润微薄。为了提高药材附加值,增加药农收入,张祥裕跑遍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买回机械设备,随后又办起了中药材饮片加工厂,把成吨的原料药材加工成市场需要的中药饮片,附加值成倍增加,中药材销售突破1000吨,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随着产品越做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老厂房和老设备逐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2017年9月,张祥裕又投资200多万元开建新厂,2019年5月新厂引进全自动生产线,效率翻倍提升。张祥裕指着正在被切片的牛膝介绍:“老机器一天只能加工一吨,新设备一天能加工三吨多。”
除了提升效率,新设备让药材品质更能得到保障,张祥裕拿着几根云木香作比较:原来在切片前要长期浸泡,现在只需速蒸,药用成分基本没有损失,还能延长保质期,加工后可保存两年不变质。张祥裕介绍,最近还预订了一套新设备即将进厂,年内完成安装后主要用于加工果实类药材。
“在产地初加工上,我们的技术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张祥裕自豪地说,得益于此,邻近的兴山、秭归、恩施地区的很多中药材都运来加工销售,初加工产品远销安徽、云南、湖南、江西等地,附近群众在此打工,一月能领到四五千元工资。
在中药材里浸淫,在市场中历练,而今,张祥裕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王”, 他指着办公桌上厚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药材的本质、市场的规律。
回顾自己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历程,张祥裕感慨,主要是思想解放得比较早,自己从做小贩时就全国各地跑,勇于借鉴积累别人的经验。他说:“一穷二白的人,就是要敢于出去闯。”
“目前的湾潭镇,依靠药材收入百万的有十几家。”该镇党委书记康健坦言:没有以张祥裕为代表的这批人投身中药材,不断探索转型,目前湾潭的中药材产业没有这个态势。
文章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