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中药——黄芪

       日期:2021-12-02     浏览:484    评论:0    
    核心提示:黄芪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素有东北小人参之称,但价格却比人参低的多,相信对中药有一点点了解的人就会很熟悉它,作为中医里面补气药中最常用的一味药,名医李时珍称之为补药之长。其药用历史已经有两千多了,《神农
     
    图片
     
    黄芪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素有“东北小人参”之称,但价格却比人参低的多,相信对中药有一点点了解的人就会很熟悉它,作为中医里面补气药中最常用的一味药,名医李时珍称之为"补药之长"。其药用历史已经有两千多了,《神农本草经》评之为上品。现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身体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身体经常会感觉到困倦疲惫,这个时候适当喝一些黄芪水,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体补益气血,黄芪在临床应用也是比较广泛,在很多中药方中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下面就和药店慧享一起来学习中药材黄芪吧!
    图片
     
    [黄芪的功效]
    中药名
    黄芪 huangqi
    别名
    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箭芪、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百药绵、独根。
    药用部位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
    产地分布
    蒙古黄芪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膜荚黄芪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及疏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野生黄芪春秋两季均可采挖,除净泥土及须根,切去根头,晒至七八成干,按粗细、长短不同分级。栽培黄芪应3年以后采收。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甘。归脾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化学成分
    黄芪主要含黄芪甲苷、黄芪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异黄芪苷Ⅰ、异黄芪苷Ⅱ、三萜皂苷、黄酮及多糖等成分。
    药材性状
    表面灰黄色,栓皮不易脱落。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膜荚黄芪: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质硬,较难折断。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而粗壮,条较顺直。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下面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雄蕊10枚,二体。荚果膨胀,无毛。膜荚黄芪:形态上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6~13对,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0毫米;花冠淡黄色,长不及2厘米,子房被疏柔毛。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毛。
    图片
     

    [黄芪的作用]

    主治

    补气固表,托疮生肌。用于治疗: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现代应用

    1、益气固表,去除身体里面的水气消肿的作用。对一些身体出现自汗盗汗或者是浮肿的人,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2、对于内伤身体疲劳,脾虚腹泻以及气虚血虚,气体衰弱等症状都可以。

    3、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它甚至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的状况。

    4、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或者气短神疲

    5、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

    食用方法

    泡茶

    原料:西洋参2克,黄芪5克,红枣(去核)3粒,枸杞20粒,玫瑰6朵

    做法:放入锅中或者养生壶中,加水,煮沸,5分钟后即可代茶饮

    功效:能理气和血、舒肝解郁、降脂减肥、润肤养颜等作用,特别对妇女月经不调有神奇的功效。

    煲汤

    原料:阿胶9克(烊化),黄芪5克,当归3克,山楂5克,乌鸡半只,瘦肉100克。

    做法:乌鸡、瘦肉洗净切块后,下锅汆水,然后与其他食材放入炖盅,加水适量,隔水炖1-2小时后,盛出汤后加入烊化的阿胶,即可食用。

    功效:能滋阴补气,开胃活血。

    相关配伍

    1、治表虚自汗:防风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60克。每服9克,水一钟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

    2、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芪(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每服12克,水二盏,生姜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严氏济生方》芪附汤)

    3、治吐血不止: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为末。每服3克,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4、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5、治尿血、砂淋,痛不可忍: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60克,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服用禁忌

    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来源:药店慧享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